食品科普
徽菜故事会
发布时间: 2024-07-24     浏览次数: 2621

一方水土,一方美食


美食,承载着文化的底蕴,传承着历史的变迁,而徽菜发端于南宋,兴盛于明清,传承至今,位列全国八大菜系之,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其演变的过程中,衍生出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通过本期推文,让我们一起了解那些在传奇徽菜背后的故事。

一臭成名——臭鳜鱼

在徽菜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臭鳜鱼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曾旅居歙州的唐代诗人张志和描绘的这个场景,千百年来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味蕾。相传,清代同治年间,徽商邵万生在杭州开办聚和春酒楼。有次他的老母亲因为食用家乡的小河鱼而导致骨刺伤喉,让他这位孝子心痛不已,故回家探亲之际,特意买了多肉少刺的鳜鱼带回来孝敬老母亲。

不料途中路途遥远,气候炎热,即便鳜鱼已经用盐处理,但等他到家后,鳜鱼还是发出异味。邵万生怕老母亲吃坏肚子,于是想将鱼丢掉,但拗不过一向节俭的老母亲,故此邵万生只能将鱼煮食吃掉。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鳜鱼制作成菜以后,闻起来虽然臭,吃起来却特别的香,肉质细嫩爽口。

作为商人的邵万生由此发现了商机,将臭鳜鱼大力推广了出去,久而久之,臭鳜鱼一炮而红,传遍了家家户户。

 


徽州第一怪——毛豆腐

安徽当地有一俗语:鱼不臭不吃,豆腐不毛不食。这里的鱼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臭鳜鱼,而豆腐指的就是有徽州第一怪,豆腐长毛上等菜之称的毛豆腐,徽州毛豆腐是徽菜成功出圈的特色美食之一,也是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元代至正十七年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攻下歙城后,又挥师北上来到绩溪,屯兵于城南快活林,这一带百姓常以水豆腐犒劳将士。因水豆腐送多了吃不了,天热时豆腐长出了白色、褐色的绒毛,为了防止浪费,朱元璋便命厨子先油炸再用多种佐料焖烧,便产生了别具风味的毛豆腐,朱元璋登基后,曾以此菜招待他的徽籍谋士歙县槐塘人朱升,此菜便又传回了徽州。后经历代作坊多次改进制作工艺,形成了现如今的特色徽菜。



胡适一品锅

试想一下,寒冬腊月时,屋外大雪纷飞,一片冰天雪地;屋内,众亲朋好友相聚一堂,享受着热气腾腾的胡适一品锅,谈笑风生,谁会不羡慕此时的惬意时光呢?

据说,此菜由明代石台县人四部尚书毕锵的夫人一品诰命夫人余氏所创,一次皇帝驾临尚书府做客,余夫人特意做了家乡菜的家常菜炖锅,不料皇帝吃了,赞不绝口,问此菜来历,听说是诰命夫人亲手所做,赞说原来还是一品锅这就是一品锅的来历,而后绩溪大文豪胡适先生非常喜欢此菜,常用一品锅招待宾客,后人以“胡适一品锅”为名作为纪念

胡适先生第一次请弟子梁实秋到家里做客时,便请他吃徽州锅。胡适说,你是绩溪的女婿,当然要用绩溪名菜招待你。梁实秋吃完,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介绍徽州锅:一个大铁锅,口径二三尺,热腾腾地端上来,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饺,还有萝卜、青菜,味道好极。

到了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徽州锅中的食材五花八门,不再局限于绩溪本地的特产,还不断加入龙虾、鲍鱼、乳鸽等珍惜食材,徽州锅也慢慢地走出了安徽,走向了全中国。

 

 

徽州刀板香

徽州刀板香的由来一位历史名人——兵部尚书胡宗宪有关,相传胡宗宪返绩溪龙川时,路过歙县问政山拜访恩师,为款待爱徒,师母将家中腌制的腌猪肉平铺于山笋上面,放置在刀板上一同蒸,捞起切成薄片,与刀板一同端上桌,胡宗宪吃后,胃口大开,命名此菜为刀板香



李鸿章大杂烩

据传,1896年李鸿章奉旨到俄国参加沙皇的加冕典礼,顺道访问了欧美各国。李鸿章一路上吃了两个月多的西餐,于是一到美国,他就叫使馆的厨师用中国徽菜宴请洋人,因为中国菜太好吃,外国客人们连吃几个小时都没有离席,不断要求加菜。而此时后厨里主菜已经基本上都用完了,仅剩一些边角料,李鸿章见大家兴致未减,干脆让厨师将剩下的食材全部混在一起加热,没一会儿,热气腾腾的大杂烩被盛在盆里端上来,洋人尝后连声说好吃,问李鸿章菜名时,李鸿章一时语塞,只说了:好吃多吃!有趣的是,好吃多吃与英语杂烩(Hotchpotch)的发音相近,因此洋人就把这道菜叫做杂烩,但是这道菜又不是西方的杂烩,于是谈论起来就叫做那天在李鸿章处吃的杂烩久而久之就成了李鸿章大杂烩 


 

图文/《徽州臭鳜鱼,何以“香”百年?》、《七道名菜,七个故事,这些菜肴里藏着一部部徽菜史》、《名菜有故事-徽菜篇:看徽菜里的徽文化》

排版/张柠 吴立樟 晋琦

审核/蔡克周